景岳全书
贾序
范序
查序
鲁序
全书纪略
卷之一人集 · 传忠录(上)明理(一) 阴阳篇(二) 六变辨(三) 表证篇(四) 里证篇(五) 虚实篇(六) 寒热篇(七) 寒热真假篇(八) 十问篇(九) 论治篇(十) 气味篇(十一)卷之二人集 · 传忠录(中)神气存亡论(十二) 君火相火论(十三) 先天后天论(十四) 标本论(十五) 求本论(十六) 治形论(十七) 脏象别论(十八) 天年论(十九) 中兴论(又十九) 逆数论(二十) 反佐论(二一) 升阳散火辨(二二) 夏月伏阴续论(二三) 阳不足再辨(二四) 小儿补肾论(二五)卷之三道集 · 传忠录(下)命门余义(二六) 误谬论(二七) 辨河间(二八) 辨丹溪(二九) 论时医(三十) 京师水火说(三一) 医非小道记(三二) 病家两要说(三三) 保天吟(三四)卷之四道集 · 脉神章(上)《内经》脉义卷之五道集 · 脉神章(中)通一子脉义卷之六道集 · 脉神章(下)《难经》脉义 仲景脉义 滑氏脉义 附:诸家脉义卷之七须集 · 伤寒典(上)经义(一) 伤寒总名(二) 初诊伤寒法(三) 论脉(四) 风寒辨(五) 伤寒三证(六) 六经证(七) 传经辨(八附) 阳证阴证辨(九) 三阳阳明证(十) 两感(十一) 表里辨(十二) 寒热辨(十三) 论汗(十四) 论吐(十五) 论下(十六) 看目(十七) 舌色辨(十八) 饮水(十九) 三阳阴证辨(二十)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一) 论伤寒古治法(二二) 论古法通变(二三) 麻黄桂枝辨(二四)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五) 治法(二六) 论虚邪治法(二七) 补中亦能散表(二八) 寒中亦能散表(二九) 伤寒三表法(三十) 伤寒无补法辨(三一) 病宜速治(三二)卷之八须集 · 伤寒典(下)温病暑病(三三) 发斑(三四) 发黄(三五) 发狂(三六) 风湿(三七) 结胸(三八) 阴厥阳厥(三九) 谵语郑声(四十) 衄血(四一) 蓄血(四二) 热入血室(四三) 胸胁腹满(四四) 呕吐哕证(四五) 劳力感寒(四六) 虚证(四七) 动气(四八) 战汗(四九) 头汗(五十) 吐蛔(五一) 腹痛(五二) 下利(五三) 协热下利(五十四) 小便(五五) 死证(五六) 伤寒逆证赋(五七) 伤寒治例(五八)卷之九从集 · 杂证谟诸风卷之十从集 · 杂证谟非风 厥逆 伤风卷之十一从集 · 杂证谟风痹 汗证 痉证卷之十二性集 · 杂证谟瘟疫卷之十三性集 · 杂证谟疟疾 瘴气卷之十四性集 · 杂证谟寒热 暑证 火证卷之十五理集 · 杂证谟虚损 劳倦内伤 关格卷之十六理集 · 杂证谟饮食门 脾胃 眩晕卷之十七理集 · 杂证谟怔忡惊恐 不寐 三消卷之十八明集 · 杂证谟咳嗽 喘促 呃逆 郁证卷之十九明集 · 杂证谟呕吐 霍乱 恶心嗳气卷之二十明集 · 杂证谟吞酸 反胃 噎膈 嘈杂卷之二十一心集 · 杂证谟肿胀卷之二十二心集 · 杂证谟积聚 痞满卷之二十三心集 · 杂证谟泄泻 痢疾卷之二十四心集 · 杂证谟心腹痛 胁痛 腰痛卷之二十五必集 · 杂证谟头痛 面病 口舌卷之二十六必集 · 杂证谟眼目 耳证 鼻证卷之二十七必集 · 杂证谟声喑 咽喉 齿牙卷之二十八必集 · 杂证谟遗精 淋浊 遗溺卷之二十九贯集 · 杂证谟血证卷之三十贯集 · 杂证谟痰饮 湿证 黄疸卷之三十一贯集 · 杂证谟脚气 痿证 阳痿卷之三十二贯集 · 杂证谟疝气 脱肛卷之三十三天集 · 杂证谟癫狂痴呆 癃闭 秘结 诈病 疠风卷之三十四天集 · 杂证谟诸虫 诸毒卷之三十五天集 · 杂证谟诸气卷之三十六天集 · 杂证谟死生卷之三十七人集 · 妇人规(上)总论类 经脉类 胎孕类卷之三十八人集 · 妇人规(下)产育类 产后类 带浊遗淋类 乳病类 子嗣类 癥瘕类 前阴类卷之三十九谟集 · 小儿则(上)总论(一) 初诞法(二) 护养法(三) 初生儿看病法(四) 看小儿寿夭法(五) 脉法(六) 声音(七) 颜色(八) 药饵之误(九) 小儿诊治大法(十) 撮口脐风(十一) 惊风(十二) 论惊风证治(十三) 急惊风(十四) 慢惊风(十五) 大惊卒恐(十六) 惊啼(十七) 发搐(十八) 夜啼(十九) 发热(二十) 外感发热治法(二一)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二) 诸热辨证(二三) 内热证(二四) 小儿上论列方(二五)卷之四十谟集 · 小儿则(下)吐泻(二六) 霍乱吐泻(二七) 论泻痢粪溺色(二八) 吐乳(二九) 五疳证(三十) 盗汗(三一) 腹胀腹痛(三二) 痞块(三三) 癫痫(三四) 溺白(三五) 变蒸(三六) 小儿下论列方(三七)卷之四十一谟集 · 麻疹诠麻疹卷之四十二烈集 · 痘疹诠痘疮(上)卷之四十三烈集 · 痘疹诠痘疮(中)卷之四十四烈集 · 痘疹诠痘疮(下)卷之四十五圣集 · 外科钤(上)经义(一) 脉候(二) 论证(三) 善恶逆顺(四) 虚实(五) 浅深辨(六) 总论治法(七) 败毒(八) 托里(九) 论汗下(十) 论灸法(十一) 脓针辨(十二) 论针法(十三) 用针勿忌居神(十四) 围药(十五) 腐肉(十六) 舍时从证(十七) 阳气脱陷(十八) 温补按则(十九) 定痛(二十) 生肌收口(二一) 用香散药(二二) 槐花酒(二三) 忍冬酒(二四) 肿疡(二五) 肿疡不足(二六) 溃疡(二七) 溃疡有余(二八) 溃疡作痛(二九)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发热烦躁(三一) 作呕(三二) 作渴(三三) 泻痢(三四) 大便秘结(三五) 小便淋涩不利(三六) 发痉(三七) 无寐(三八) 疮疡出血(三九) 戒忌调护(四十) 阴阳证变(四一) 论列方(外科上)卷之四十六贤集 · 外科钤(下)发背(四二) 脑疽(四三) 耳疮(四四) 鬓疽(四五) 痄腮(四六) 瘰疬(四七) 疔疮(四八) 时毒(四九) 肺痈肺痿(五十) 乳痈乳岩(五一) 胃脘痈(五二) 腹痈(五三) 肠痈(五四) 附骨疽(五五) 臀痈(五六) 流注(五七) 鹤膝风(五八) 多骨疽(五九) 下疳疮(六十) 便毒(六一) 杨梅疮(六二) 囊痈(六三) 悬痈(六四) 脱疽(六五) 脚发(六六) 足跟疮(六七) 肾脏风疮(六八) 臁疮(六九) 天泡疮(七十) 赤白游风(七一) 翻花疮(七二) 痔漏(七三) 跌打损伤(七四) 杖疮(七五) 破伤风(七六) 类破伤风(七七) 斑疹丹毒(七八) 瘤赘(七九) 疣(八十) 论列方(外科下)卷之四十七大集 · 本草正山草部 隰草部 芳草部 蔓草部 毒草部卷之四十八大集 · 本草正水石草部 竹木部 谷部 果部 菜部 金石部 禽兽部 虫鱼部 人部卷之四十九德集 · 新方八阵新方八略引卷之五十德集 · 新方八阵补阵 和阵 攻阵 散阵 寒阵 热阵 固阵 因阵卷之五十一图集古方总目卷之五十二图集 · 古方八阵补阵卷之五十三书集 · 古方八阵和阵卷之五十四宇集 · 古方八阵攻阵卷之五十五宇集 · 古方八阵散阵卷之五十六宇集 · 古方八阵寒阵卷之五十七宙集 · 古方八阵热阵卷之五十八宙集 · 古方八阵固阵卷之五十九宙集 · 古方八阵因阵卷之六十长集妇人 以下通用方卷之六十一长集小儿 以下通用方卷之六十二长集痘疹 以下麻疹方 以下通用方卷之六十三春集外科 以下通用方 |
《景岳全书》 明 张景岳 著于公元1640年当前位置:景岳全书»首页
![]() ![]() 著作简介: 《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撰,六十四卷。首选《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之论,博采历代医家精义,并结合作者经验,自成一家之书。 《全书》成于景岳晚年,在其殁后刊行。首为《传忠录》三卷,统论阴阳、六气及前人得失。次《脉神章》三卷,载述诊家要语。再次为《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又《本草正》,论述药味约三百种。另载《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别论补、和、寒、热、固、因、攻、散等“八略”。此外,并辑妇人、小儿、痘疹、外科方四卷。 作者简介: 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幼随其父游京城,十四岁时从京华名医金英学医,尽得其传。中年从军,曾到过燕、冀、鲁等地,后回乡致力于医学。于医之外,亦旁通象数、星纬、堪舆、律吕等学。 张景岳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终于撰成《类经》。《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条理井然,便于寻览。在医学理论方面,张景岳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方药,在临证上常用温补方剂,被称为“温补学派”。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