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是也。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
〔垣〕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太早亦为痞,乃因寒伤其荣。荣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响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错下必成痞症,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气,使不致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厚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海〕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血症,大抵伤寒之症,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形气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以甘治之可也。(无形气症以苦泄之者,枳实、黄连之类是也;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参汤是也。)
〔垣〕黄芪补中汤
黄芪(五分) 人参(八分) 甘草 白术 苍术(各五分) 陈皮(五分) 泽泻 猪苓 茯苓(各三分)
用水煎至七分,温服,送下大消痞丸。
〔丹〕治一妇人,因有大不如意事,遂致膈满不食。因循累月,积成癥痞,不能起坐。至午巳间必发热面赤,酉戌后热退,面赤亦退。至夜小便虽数,每出数滴而已。六脉沉涩而短小,左右一般,重取皆有。经水虽按月,亦数滴而已。予曰:此志不遂而气郁,胃有瘀血而血亦虚。郁气成痰在中宫,却不食。兼用补泻之治法。以白术二钱,人参、茯苓各一钱,红花一豆大,陈皮一钱,煎取浓汤一呷,食前热服之。少顷药行,后与半匙稀粥。又少顷,用减轻粉牵牛三花丸,如芝麻大,以津唾下十五丸。一日一夜煎药、丸药各服四遍。至次日方食知味,又次日食稍进,第三日则热退面亦不赤。如此七日,饮食起坐,平复如初。
三婶口渴食少,气痞脉弦。
白术 青皮 半夏(各二钱) 干葛(一钱半) 木通(一钱) 甘草(炙,少许)
分二帖。姜二片,煎下与点丸三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葶苈丸
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苈(酒浸炒) 人参(各三钱) 甘草根(炙) 羌活 柴胡 独活(各二钱) 黄芩(三钱,一半酒浸,一半炒) 砂仁 茵陈(酒炒。各一钱) 白豆蔻(一钱) 青皮厚朴 半夏(各五分) 当归身(七钱)
上为末,蒸饼丸,筛内水发如米大。临卧白汤服一钱。
木香消痞汤
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散,常觉痞闷。
柴胡(七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归梢(二钱) 红花(少许) 枳实(一钱) 木香(七分) 草蔻(一钱)
作一服,水煎去渣,食前热服。忌酒面等物。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满,及积年久不愈者。
黄芩 黄连(炒。各六钱) 姜黄 白术(各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炙) 砂仁(各一钱) 枳实(炒,五钱) 半夏(制,四钱) 干姜(一钱) 陈皮(二钱) 神曲(炒,一钱) 泽泻(三钱) 厚朴(二钱) 猪苓(一钱半)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六七十丸至百丸,食远白汤下。
黄连消痞丸
治心下痞满,壅塞不散,烦热喘促不宁。
黄连(一两) 枳实(炒,七钱) 干姜(二钱) 半夏(七钱) 黄芩(一两) 茯苓 白术 甘草(炙。各三钱) 姜黄(一钱) 泽泻(一两) 猪苓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食前下。
失笑丸
治右关脉浮弦,心下湿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干姜(二钱) 半夏(曲三钱) 厚朴(炙,四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术(三钱) 麦糵(二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量虚实加减服。
〔丹〕小娘心头痞闷,口干,面微黄,脉洪。
黄连 半夏 白术 青皮 木通(各三钱)
分三帖。姜煎,去渣热服,下保和丸十五丸。
回金丸
泻肝火,行湿与热。能开痞结,治肝邪,补脾土。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
…… …… ……